教育革新專題 課程所博士班 學 號:8988103 3月4日
閱讀章節:歐用生 課程理論與實踐:夥伴關係-大學如何協助中小學課程改革
博士生:沈羿成
一、文獻簡述:
大學對國家教育政策及課程改革發揮很大的影響力,從九年一貫課程的論證過程可以得知,同時也造成學科專家及老師的反彈,導致教改的挫折。課程是集體合作的過程,策略聯盟能促進各社群對話及合作。這樣的專業文化塑造是課程改革的保証,專業文化的形塑需和大學建構夥伴關係的才能產生質變。改革是理論與實踐的交會點,是大學教授的學術到現場教師實際知識的過渡,因此它是合作慎思的過程。夥伴關係能夠縫合學術理論與實際的鴻溝,提供溝通的管道,教授協助教師詮釋政策,教師提供教授課程發展脈絡,這樣的對話溝通,有助於課程革新。
教育部在推動九年一貫時,成立三大小組皆須仰賴教授的協助,與現場教師建立夥伴關係,引導學校專業發展文化形成,深耕課程落實。由此可知,大學教授對課程有六方面的影響:擬定課程政策、詮釋課程概念、形塑課程理論、實施課程領導、生產課程知識、影響改革情緒。所以大學在協助中小學課程改革時,具有縫合政策理論與實際效用,協助發展學習型組織,提昇批判與反思,重視多元文化的差異,加強道德的課程領導等功能,這樣才能有效促進中小學課程改革。
二、重要觀點:
(一)大學對國家教育政策及課程改革發揮很大的影響力,從九年一貫課程的論證過程可以看出來,同時也造成學科專家的反彈,導致教改的挫敗。課程是集體合作的過程,策略聯盟能促進各社群對話及合作。近來課程學者呼籲要進行第二波課程改革,研究者要走進教育現場,與現場一線教師對話合作和互動。
(二)課程改革是理論與實踐的交會點,是大學教授的學術到現場教師實際知識的過渡,因此它是合作慎思的過程。夥伴關係是縫合學術理論與實際裂痕的線,提供溝通的管道,教授協助教師詮釋政策,教師提供教授課程發展脈絡,這樣的對話溝通,有助於課程革新。夥伴關係運作時要掌握要民主化、互利共存共榮及實踐行動原則。
(三)九年一貫課程的典範已經從行為主義典範轉到建構主義典範,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和主體性。專業文化的塑造是課程改革的保証,專業文化的形塑需和大學建構夥伴關係的才能產生質變。因此教育部在成立推動小組,皆須仰賴教授的協助,引導學校專業發展文化形成,深耕課程落實。主要希望老師是研究員;教室是實驗室;教授是研究夥伴;學校是課程改革中心。由此可知,大學教授對課程有六方面的影響:擬定課程政策、詮釋課程概念、形塑課程理論、實施課程領導、生產課程知識、影響改革情緒。
(四)大學的課程改革有很大的影響力。第一、縫合政策理論與實際;第二、發展學習型組織;第三、強化批判與反思;第四、重視多元文化的差異;第五、加強道德的課程領導。
三、內容評析:
第二波的課程改革在概念化場所在中小學現場。這樣的議題被提出來實在令人感到驚訝!可見我們過去的教育還是淪為空談的階段,完全不考慮適不適用,能不能用,只是強調理論與理念,理念固然是引導行為趨動的準則,但在行動中卻存在諸多的隱性知識,這是過去被忽略的。社會人文領域的專業知識,不像自然科學知識因果關係緊密,具有高度的預測性。儘管如此,在計劃實施過程還是要強調在現場的適用性及成效。當成效不如預期時,我們會進行解決策略與步驟的反省與檢討,這樣的檢討過程,一定和教學現場的人、事、物脫離不了關係。經過一連串的檢討,重新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,然後再重新運用到教育現場,直到問題被解決為止。由此可見,過去教育對理論學術的崇敬,卻輕忽現場知識實踐的重要性。
這種道理有誰不知呢?不禁令人莞爾。一群智識高深的學者,引導教育的走向,卻如此不切實際,令人啼笑皆非。投注了多少的時間、財力、人力和精力,卻完全不考慮現場的實用性。真的是騙局一場!在工廠生產一項產品,一直談理論,不斷研究,不去現場看研究的成果是否對產品的品質有助益,然後一直在高談闊論,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會有競爭力,市場就會接受,然後銷售量就會提升。這和妄想症有何區別,這不是國王新衣再版嗎?不斷的自我催眠,然後加上一群教育學者的集體催眠,這不就是我們的教育嗎?當然把教育比擬成工廠的產品,強調績效責任,這樣的社會功能主義導向,不見的是對的。但是毫不考慮知識理論價值與觀念在現場的實踐,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。
反思目前的教學現場,這種現象比比皆是。以分數除法為例,老師教整數除法時,會運用具體操作,最終知識還是要運用在生活上,當然要考慮能不能用。可是到分數除法時,老師卻一昧的要求學生顛倒相乘,卻不知所以然。當所有的知識不能落實在具體與感官世界時,這些知識有何用呢?可是這種現象卻天天在學校上演,可見中毒之深。抽象的知識有助於統整廣大的知識,但若缺乏具體知識為內涵,也只不過是膨脹的氣球。
不論是政策運作層面或教學現場層面,理論與實踐、概念與具體間鴻溝的縫合都是急需改革與修正的,也是教育成敗的關鍵。
四、問題討論:
(一)平庸化、養護組織化的教育環境,如何有效促進教師進行行動研究?
(二)專業學習社群如何具體落實?如何評鑑其成效?
(三)立意良善的專業社群概念,如何擺脫形式化的運作魔奏?